清朝文武官员怎么排列顺序?

网上有关“清朝文武官员怎么排列顺序?”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清朝文武官员怎么排列顺序?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一、正一品

1、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

2、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建威将军、一二三等子爵、一二三等镇国将军

二、从一品

1、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2、文职外官:加衔总督。

3、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各省驻防将军、振威将军、乌鲁木齐都统、热河都统、察哈尔都统、振威将军。

4、武职外官:提督、八旗都统、将军。

三、正二品

1、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

2、文职外官:总督、加衔巡抚、?河道总督、漕运总督。

3、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一二三等男爵。

4、外官:总兵、八旗副都统。

四、从二品

1、文职京官: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侍郎。

2、文职外官:巡抚、布政使。

3、武职京官:散秩大臣。

4、武职外官:副将。

五、正三品

1、文职京官: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外务部左右丞。

2、文职外官:顺天府尹、奉天府尹、按察使。

3、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王府长史、圆明园总管、陵寝总管、察哈尔总管、黑龙江船驳水手总管、圆场总管、一二三等轻车都尉。

4、武职外官:参将、指挥使、八旗城守尉。

六、从三品

1、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

2、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

3、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

4、武职外官:游击、宣慰使、指挥同知、八旗协领。

七、正四品

1、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外务部左右参议。

2、文职外官: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

3、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

4、武职外官: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防守尉、八旗佐领。

八、从四品

1、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

2、文职外官:知府、土知府、盐运使司运同。

3、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四品典仪、王府二等护卫。

4、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九、正五品

1、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医院院使、钦天监监正。

2、文职外官:顺天府治中、奉天府治中、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

3、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云骑尉。

4、武职外官:关口守备、守御、防御、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

十、从五品

1、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宗人府副理事、监察御史、各部员外郎。

2、文职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

3、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王府三等护卫。

4、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副千户。

十一、正六品

1、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都察院都事、经历、宗人府经历、大理太常寺丞、钦天监监判、五官正、神乐署正、僧录司善事、道录司正一。

2、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

3、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骁骑校、委署步军校、监造火药官。

4、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长官使、长官、百户。

十二、从六品

1、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

2、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3、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

4、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

十三、正七品

1、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内阁典籍、大理寺评事、太常寺博士、典籍、满洲读祝官、赞礼郎、太仆寺主薄、鸿胪寺满洲鸣赞、国子监丞、通政司经历、知事、兵马司副指挥、各部寺司库。

2、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按察司经历、教授、笔帖式。

3、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

4、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

十四、从七品

1、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

2、文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土州判。

3、武职京官:七品典仪。

4、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十五、正八品

1、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

2、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

3、武职外官:外委千总。

十六、从八品

1、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

2、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

3、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

十七、正九品

1、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

2、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

3、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

4、武职外官:外委把总。

十八、从九品

1、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

2、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

3、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

4、武职外官:额外外委。

百度百科——品级

清朝官衔及品位和相当于现在什么职位?

清朝的核心级别,以乾隆时期为准,是九品十八级制度。即总共分为九品,每品又分为正品和从品,共十八个等级。

但是,要另外加上皇帝、太上皇的一个特殊品级,即超超品。而亲王、郡王、贝子、贝勒,还有被赐封公侯伯爵位的功臣,以及公主额附(驸马)的级别都是超品,高于正一品,属于荣誉头衔,俸禄较高。还有一类,即不入流,是从九品以下的官府雇佣人员。所以,全部算起来的话,共有二十一级。

我国现在最新的《公务员法》规定,我国公务人员,共分为12个职级,19个待遇级别。职务级别根据所担任职务来确定,如部、省、县长等来界定。

比如,现代的县处级正职(正县长、正处长)就是7级职务,跟清代的正七品县令级别正好对应。

最高职位的对应关系我们就不类比了,都是精英中的精英,人数较少,比较清晰。

而清朝的不入流人员,类似于现在的公务辅助人员。虽属于公务人员,可以穿公务制服,但属于编外。

但是,清朝有一个核心机构,就是军机处。清朝军机处大臣的品级是不定的。如果是亲王担任,那就是超品,如果是尚书担任,那就是从一品。职责,类似于现代的中央常委,掌管全国一切事务的最终决策。

捡出清代的主要官职说明一下,以职责划分。

正一品,包括“三太”,即太师、太傅、太保,还包括各殿阁大学士、大将军。类似于现在的人大、国务院、政协、军委的最高长官,都是1职级正国级。这在古代全是殿阁大学士、大将军,加太师、太傅、太保衔。

从一品,“三少”,即少师、少傅、少保,外加“太子三太”,以及尚书(古代六部部长,现代被分为了两级,即2职级副国级,和3职级正省部级)、都御史(类似现代最高检检察长,属于2职级副国级,刑部尚书是最高法大法官)。

正二品,“太子三少”,总督(封疆大吏,负责一省或多省的地方军、政、法实权主官,现代没有对应的,军事上有点大军区总司令的意味,如果对应一省,就是3职级正省部级)、内务府总管(统管大内,很牛的)。

从二品,侍郎(六部副部长,职权相当于现在的4职级副省部级),巡抚(负责一个省的行政、司法和军事,类似于集中了省长、省法、省检、省军区的职权,职权大于3职级正省部级,又小于2职级副国级),布政使(各省主官,归总督、巡抚管,类似4职级副省部级,主管民政、税务的副省长)。

正三品,按察使(类似各省法院院长,4职级副省部级),大理寺卿(地位略低于刑部,主管案件复核,职责类似于现在的最高法庭长,有可能是4职级副省部级,或者5职级正厅局级),学政(相当于现代主管教育副省长或者省教育厅厅长,4职级副省部级或者5职级正厅局级)。

从三品,盐运史(现在也是专营,但是没有盐运史的职权大)。

正四品,大理寺少卿(类似于现在最高法的副庭长,5职级正厅局级或者6职级副厅局级),鸿胪寺卿(相当于外交部礼宾司司长,5职级正厅局级),道员(如布政使道员,类似于省属厅局的厅局长,相当于5职级正厅局级)。

从四品,知府(相当于现代的市级正职,5职级正厅局级,但是有副省级市,那就相应的提高职级为4职级副省部级)。

正从五六品,对应副市级,及市属各局,大多对应6职级副厅局级,或者7职级正县处。当然副省级市的副市级属5职级正厅局级。

正七品,知县,相当于县长,7职级正县处级。

从七品到从九品,县丞、知事、县主簿及其他人员,基本上对应8职级副县处、9职级正乡科级、10职级副乡科,及11、12职级的科员、办事员等。

从上面的对应关系来看,清代的四品官员,基本上就是现在的正厅局级干部,特殊情况可能是副省部级,或者副厅局级干部。

扩展资料:

清朝退休制度:

据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的规定,各部院属官凡年五十五岁以上者,堂官(指的是尚书、侍郎级别的)需详细甄别,最多不过七十岁。七十岁以后,便要勒令退休。七十致仕,特别对一些职位较高的官员,只是个大体界限,很多场合与本人的精力和皇帝或是上级官员的态度有重要关系。

清代官员致仕,一般由本人自行陈请,三品以上官可向皇帝直接上奏折,四品以下京官由所在部院堂官上奏。外官则通过督抚,经吏部求批。

官员致仕以后,便算开缺,需要立即请旨补官。但也有例外,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以“大学士职司赞襄”,有的又以“宣力有年”对于致仕的官员为其保留一个月的官职,表示“国家眷念旧臣,加恩辅弼”之意。

从待遇上看,致仕可分为“着令休致”即同意退休;以原官休致,也就是退休后保留原来品级的荣誉头衔。至于原官俸禄,也有具体规定。

通常情况下,凡大学士、尚书这一级官员,若以原官致仕,回乡后可给予全俸的优待;若因京察自陈原品退休的,给予半俸;部议致仕人员不给俸禄。但不管全俸、半俸或是不给俸,都不是绝对的,只要皇帝开恩,半俸也可改成全俸。

有的官员致仕以后,皇帝为了酬劳他任上的功劳酌予加衔、晋秩的恩宠。雍正十一年(1733年)七月,大学士陈元龙“以年老具疏乞休”。

雍正因陈元龙劳苦功高,又念他是康熙老臣,命“加太子太傅衔,以原官致仕”。这是加衔的例子。雍正元年初,雍正给老病乞休的吏部左侍郎李旭升加以尚书衔,则是属于晋秩的例子。

官员在请求致仕时,也有遇到另外情况的,就是皇帝认为有意怠慢,而给予处分的。乾隆五年(1740年),工部尚书魏廷珍以“老病乞休”,乾隆认为他到任以来,没有显著政绩,也无任何建树为由,下令将他革职回籍。

被皇帝勒令退休的情况时有发生,勒令具有处罚的意思,年龄和身体条件不是主要因素,它和自陈休致在性质上有本质区别。

比如雍正元年(1723年)二月,新皇帝雍正发现翰林院和詹事府等秘书机构中,存在“结党营私”和“互为援引”的事。于是便令大学士张鹏翮、尚书田从典、徐元梦等有关官员,会同甄别,并将查处人员“解退回籍”。这些被解退的官员,就是属于勒休,当然也就不能享受挂职、俸禄等待遇了。

还有一种比较特殊,官员因犯过失受到弹劾,皇帝为了保全他的面子,令其休致以代处罚。这样的例子也不少,乾隆时期,朝廷考试翰林院和詹事府编修、检讨以上,侍讲、侍读学士以下官,其中一部分成绩不好,皇帝便着令休致,也含有以休致代罚的意思。

致仕的官员得到皇帝批准后,也不是拍拍屁股就走人了,在离职前必须将任内各项事务交代清楚。地方正印官还得清查钱粮仓库等项。完成交接工作,是休致前必须做好的工作。

当然了,官员致仕以后,也有因为皇帝需要而重新启用的,此类例子在康熙、乾隆朝都有实例。总之就是皇帝不需要,官员就可以退休,皇帝需要,退休的官员也得重新回朝再次效力。

百度百科-清朝官职制度

清代官衔

文官分大夫、郎、佐郎三种,武官分将军、都尉、骑尉、校尉四种。

文官大夫为五品以上官员,郎为正六品至正八品官员,佐郎为从八品以下官员。

正 从

一品 光禄大夫 荣禄大夫

二品 资政大夫 通奉大夫

三品 通议大夫 中议大夫

四品 中宪大夫 朝议大夫

五品 奉正大夫 奉直大夫

六品 承德郎 儒林郎

七品 文林郎 征仕郎

八品 修职郎 修职佐郎

九品 登佐郎 登佐郎

从六品和正七品中如系吏员出身可为宣德郎,地位与正六品等,正从九品同称登佐郎。

武官中将军为从二品以上官员,都尉为正三品至从四品官,骑尉为正五品到七品官,校尉为正八品以下官员。

正 从

一品 建威将军 振威将军

二品 武显将军 武功将军

三品 武义都尉 武寅都尉

四品 昭武都尉 宣武都尉

五品 武德骑尉 武德佐骑尉

六品 武略骑尉 武略佐骑尉

七品 武络骑尉 武络佐骑尉

八品 奋武校尉 奋武佐校尉

九品 修武校尉 修武佐校尉

官员的服饰

清时官员的服饰有严格的规定,依品质,数量,颜色的不同来区分官位的大小,是不许 滥用的。

服饰大致有下列五种:一,顶戴,二,蟒袍,三,补服,四,腰带,五,坐褥。 这里把各品穿戴

的顶戴,蟒袍,补服列表如下:

顶戴 蟒袍 补服

一品 珊瑚 九蟒五爪 (麒麟) 仙鹤

二品 起花珊瑚 九蟒五爪 (狮子) 锦鸡

三品 蓝宝石及蓝色明玻璃 九蟒五爪 (豹子) 孔雀

四品 青金石及蓝色涅玻璃 八蟒五爪 (虎) 雪雁

五品 水晶及白色明玻璃 八蟒五爪 (熊) 白鹇

六品 砗磲及白色涅玻璃 八蟒五爪 (彪) 鸬鹚

七品 素金顶 五蟒四爪 (犀牛) 紫鸳鸯

八品 起花金顶 五蟒四爪 (犀牛) 鹌鹑

九品 镂花金顶 五蟒四爪 (海马) 练雀

未入流 镂花金顶 五蟒四爪 (獬豸) 黄鹂

(御史、按察史、提法史等衣饰图案为獬豸)

明朝总督和巡抚合称“督抚”,是临时官位。

清代,正式以督抚为地方最高长官,总督管辖一省或二、三省,巡抚是省级地方长官。

鸦片战争前,清共有8总督16巡抚。

八督:直隶、两江、陕甘、闽浙、湖广、四川、两广、云贵。

16抚:江苏、安徽、河南、山东、陕西、甘肃、浙江、湖南、湖北、广东、云南、贵州、福建、江西。

东北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督抚直到公元1906年才设。直隶、四川只设总督,不设巡抚,甘肃巡抚于1754年撤去,由陕甘总督兼任。公元1884年建新疆省,设甘肃、新疆巡抚,驻乌鲁木齐。1885年,改福建巡抚为台湾巡抚,驻台北(台湾建省)福建巡抚有闽浙总督兼任。

附:清代官衔品阶

正一品--(文)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武)领侍卫内大臣。

从一品--(文)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右都御史。(武)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文)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总督,各部院左右侍郎 。(武)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文)各省巡抚,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各省布政使。(武)副将;

正三品--(文)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各省案察使;(武)参将;

从三品--(文)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各省盐运使;(武)游击;

正四品--(文)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太常寺少卿,各省道员;(武)都司;

从四品--(文)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内阁侍读学士,各省知府;(武)城门领;

正五品--(文)左右春坊左右侍庶子,光禄寺少卿,钦天监监正,六科给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隶州知州;(武)守备;

从五品--(文)鸿胪寺少卿,各道监察御史,翰林院侍读、侍讲,各部院员外郎,各省知州;(武)守御所千总;

正六品--(文)国子监司业,内阁侍读,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县知县,各省通判;(武)门千总,营千总;

从六品--(文)左右春坊左右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直隶州州同,州同;(武)卫千总;

正七品--(文)翰林院编修,各部院七品笔贴式,顺天府学教授、训导,京县县丞,外县知县,各府学教授;(武)把总;

从七品--(文)翰林院检讨,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国子监博士,直隶州州判,州判。

(武)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文)太医院御医,各部院八品笔贴式,外府经历,外县县丞,州学正,县教谕;(武)外府千总;

从八品--(文)翰林院典簿,府。州、县训导;(武)委属骁骑尉;

正九品--(文)各部院九品笔贴式,县主簿;(武)外委把总;

从九品--(文)翰林院侍诏,刑部司狱,州吏目,巡检;(武)额外外委;

未入流--(文)京、外县典史,驿丞,河泊所所官;(武官没有未入流)

注: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只是对大臣的一种荣誉加衔,或死后追赠。右都御史是总督的加衔,右副都御史是巡抚的加衔,总督和巡抚是地方最高长官,兼了上衔后,有弹劾权。这些都是官衔而非实职。

关于“清朝文武官员怎么排列顺序?”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7)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董哲玮的头像
    董哲玮 2025年11月24日

    我是攀岩号的签约作者“董哲玮”

  • 董哲玮
    董哲玮 2025年11月24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清朝文武官员怎么排列顺序?”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清朝文武官员怎么排列顺序?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 董哲玮
    用户112402 2025年11月24日

    文章不错《清朝文武官员怎么排列顺序?》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攀岩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